肿瘤微创介入之血管介入(药物灌注+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新兴的治疗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而血管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简单的讲,血管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通过一根很细的导管经皮肤作直径几毫米微小切口,建立通道穿刺血管,在影像设备(DSA)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微创介入治疗的方法。
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动脉灌注和动脉栓塞:
药物灌注: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灌注到肿瘤区杀死肿瘤细胞。灌住化疗比较静脉化疗,病灶局部药物浓度高出几十甚至上百倍,因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更强,且对全身毒副作用小。
动脉栓塞:利用栓塞剂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因“饥饿”而停止生长,继而使肿瘤细胞缺乏营养而发生坏死、缩小甚至消失,以此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经皮动脉药物灌注与动脉栓塞,是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肿瘤靶动脉,既阻断供血,同时药物停留于肿瘤内起到局部化疗作用,可单纯施行,亦可联合应用,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综合考虑决定,起到双重杀死肿瘤组织的作用。
血管介入相比传统手术,具有以下优势:
1、靶向性强:准确定位,直接切断肿瘤血液供应,将肿瘤细胞“饿死”,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2、可重复性强:不受肿瘤细胞代谢周期限制,根据需要可分为阶段多次、反复对付多发或反复出现的肿瘤;
3、副作用小:用药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且不存在耐药性问题;
4、创伤小:皮肤创口可以忽略,患者痛苦少;
5、局部麻醉:介入治疗仅需局部麻醉,无需全身麻醉,因此无系统干扰和全麻风险;
6、康复快:通常在术后12小时可正常活动,4-5天即可出院;
7、实时评估:在现代影像设备(DSA)的监控下,能准确地对血管介入治疗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
血管介入治疗适合哪些肿瘤治疗?
目前,对于外科手术不能切除的肿瘤病人可用此法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此法使肿瘤缩小,再进行外科手术切除,还可以对肿瘤切除术后病人进行预防性治疗。因此,无论术前、术后,失去了手术机会的肿瘤患者,均可进行血管介入治疗。
肿瘤血管介入治疗主要适应用于:
1、呼吸系统:原发及转移性肺癌。
2、消化系统:原发及转移性肝癌、食管癌、胃癌、肠癌、 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以及肝血管瘤、囊肿等良性肿瘤。
3、泌尿系统:肾癌、输尿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4、生殖系统:子宫癌、宫颈癌、卵巢癌以及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
5、骨骼及软组织:原发性及转移性骨肿瘤及软组织肿瘤。
6、其他疾病:头颈部肿瘤、脾功能亢进、肺栓塞、动静脉血栓、动脉瘤、梗阻性黄疸及消化道梗阻。
血管介入治疗前后注意事项
●患者术前:要保证充分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术前1-2天用易消化、少渣食物。术前4-6小时内禁食、禁水,避免术中呕吐。保持穿刺部清洁、预防术后感染。
●患者术后:加压穿刺部位、卧床休息,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加强营养,适当锻炼,规律生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