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辩证法分析鉴别古玉器
作者:胡小伟
"古玉"——先民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沉淀古韵之美,盘玩熟化自然柔和之浆,折服了无数爱玉之人。如果选择一语句来形容她"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我想再适合不过。她不浮,不澡,历经沧桑后显得更为韵美。作为一名古玉收藏爱好者,在收藏研究古玉过程中,逐渐有了个人对于古玉鉴别的一些空洞浅薄之见——“用哲学的辩证法分析鉴别古玉器"。
(上图为馆藏“良渚玉琮王”)
首先对于一件古玉器,我们要怀有崇敬之意,因为每一件古玉器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一个古玉爱好者的玉德,玉有德,爱玉之人更需要德,否则无法真正的去了解创作它的琢玉之人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对于每一件上手的古玉器,研其沁、鉴其质、看其浆、观其器、察其工、审其痕、嗅其味、品其韵、悟其神、思其然其所以然。近观远观,刨根揭底,悟后反思方能真正的了解它,做到举一反三。以上“十其一悟思”是个人总结的一些分析鉴别古玉器的方向。 下面讲详细谈谈如何以及为什么要运用“哲学的辩证法去分析鉴别古玉器”。
(上图为考古发掘现场)
为什么我推荐用哲学的辩证法来分析鉴别古玉呢?可能会有很多玉友质疑,古玉鉴别跟哲学有什么关系?还从没有听说哪个专家说过鉴别古玉要用哲学思维的,说点具体的真伪分辨特征,还比较实际最为靠谱。其实也不然,那么为什么要用哲学辩证法呢?因为哲学可以运用在每一个领域与行业,可以指导我们在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鉴别古玉也是如此。
(上图为 胡小伟先生收藏的“清代·镀银镶玉嵌多宝熏香炉”)
既然说到正确的方向问题,那么就先谈一下哲学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
用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来鉴别古玉器: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看问题同时必须正视矛盾解决矛盾。
3、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我们要着重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具体讲:①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②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⑤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一定条件下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并决定事物性质,我们必须着于抓主流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工作和学习方法。
7、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含义、实质)告诉我们不唯上、不唯书,要立足实践、实事求是,坚持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的统一。
(上图为 胡小伟先生收藏的一些“名家印石”、“瓷杂玉器”)
那么现在把这些“矛盾”的七个观点运用到古玉鉴别上来作具体分析∶
1、矛盾对立统一,这里的矛盾是我们在鉴别古玉器时的,"沁"、"工痕"、"纹饰"、"玉质"、"器形"、"神韵"等玉器本身的诸个因素。全面看问题就是要综合的研究玉器的每个因素
2、矛盾普遍性客观性,每一件玉器的鉴别都会存在本身这些因素 ,因此这些矛盾是普遍的。
3、①每一件古玉器由于坑口环境(有沙坑、水坑、露天风化等)地域不同、土壤、地温、地湿、地热、土壤中矿物质、埋藏方位等不同,所以沁色呈象、玉质质变、沁入物质也会有所不同。②因玉器本身用意不同(有些祭坑玉器因时间和等级不同,工也会有所差异)
③玉器的纹饰风格,器型增减,每每会因时代变迁会有所变化(继承到发展的过渡,以及创新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即使是同一时期的玉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鉴别古玉,一定要抓住重点,这点很关键。可以影响到一个藏友在研究收藏古玉过程中的方向和路子是否正确。这里的重点是“沁噬”和“皮壳”因为一件古玉,工“可仿”(手工好的师傅只要下功夫用心手工碾砣仿造一件玉器的工,可以仿的非常接近),只要沁是经年累月形成的,是自然的受沁皮壳或包浆,沁在工上(无断沁现象)就没问题。这是鉴别古玉的重点和核心。工痕,解玉沙走向、器型纹饰只是辅助的参考,作为断代的参考依据(且不能妄下结论,因为每个朝代的玉器我们都还没有出土过一遍,不能说目前没出现过、没有见过的就一定是臆造。每个时代的玉器纹饰都有继承和发展 ,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变化,在创造,没有工匠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创造就没有发展。所以很多藏友有时纠结于一点纹饰的弧度、纹饰细微区别、解玉沙工痕、阴刻线力度等等 来断言一件玉器的新老,都不太严谨。纹饰器型多作为断代依据,材质也可以使用古玉器用材(极少数已找不到矿产地材质除外),因此鉴别古玉要抓住重点核心。古玉鉴别先分新老,再论年代,而很多藏友习惯选择在工上做文章,这样的话会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没见过的工就否定……如果先研究工上的沁噬皮壳包浆是否自然,是否完整,如果都没问题,那么再回头研究工,这时没见过的工,就是涨知识,丰富自己经验的时候了。
(上图为良渚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玉器、石器等)
5、对于鉴别古玉"沁"是重点核心在一件玉器中可以首先决定材质新旧,同时,"工痕"、"纹饰"、"玉质"、"器形"、"神韵"等因素也是作为对古玉断代研究必不可少的 与"沁"一起共同作用于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掌握了以上几点,对于每一件上手的古玉器,研其沁、鉴其质、看其浆、观其器、察其工、审其痕、嗅其味、品其韵、悟其神,思其然其所以然,近观远观,刨根揭底,悟后反思方能真正的了解它,做到举一反三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每一件古玉鉴别上。做到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工作和学习方法。
7、对于鉴别古玉不古玉信任书本上的理论,因为有些书籍一些低级的错误也常见,如之前看过一本书籍,看包装和著书作家算是比较专业的,没想到刚翻了几页写到,和田玉硬度6—7,密度2.65,看到这就没法看了,把书闲置于此了。这是个低级的错误,大家都能发现,然后有些书籍上的图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一些藏家的收藏品、拍卖公司拍品等,然而有些真伪年代与作者介绍并不一定都一致。有些馆藏的有正规出土来源的亦可作为参考。可重点还是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总会有些收获。一定要常总结反思,事实求是,敢于否定自己手中的藏品,接受正确合理,有理有据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不唯书,要立足实践、实事求是,坚持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的统一。
(上图为 胡小伟先生的收藏馆一角及部分藏品)
用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古玉器 ∶ ① 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② 联系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主观意识而改变;③联系是发展的。
纵观玉文化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期。再到夏商周春秋战汉、魏晋南北朝、辽金、以及唐宋元明清,每个时期的玉文化都有着相似之处,有继承发展,有影响延续。
如人们所熟知的“龙”目前考古发掘为止,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玉c型龙、玉猪龙),红山文化期的玉龙较简单抽象,神秘韵美。而“龙”的符号纹样延续至今,大家常见到的则是更繁复的带有龙须鳞片的龙。但是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必然的联系,无源则无流,就更无法延续发展。
联系是客观的,每一种玉雕形制风格的出现,都与当时社会大背景、经济、政治以及礼仪等息息相关,也受当时生产力,人们生活状态,社会层次等级的影响。每个历史时期的玉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会因现在某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因此要透彻的分析了解古玉,不仅仅是辨别真伪,也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礼仪制度甚至是宗教信仰、生产力水平情况等。
(上图为馆藏的红山文化玉“C型龙”)
哲学的辩证法分析鉴别古玉的主要是运用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鉴别古玉,其他门类的收藏研究也是如此,同样适用。要抓住鉴别古玉的重点与核心来指导我们在玉器收藏过程中避免出现以偏概全、头重脚轻的情况。哲学的思维可以使我们在收藏古玉的路途中以正确的方向前进,祝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在古玉器及各类的收藏过程中,练就火眼金睛去伪存真,在收藏的同时了解每一件古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保护和传扬中华文化。
(文章内容来源:国内资深收藏家、国家高级艺术品投资顾问、高级文物鉴定师、重庆收藏协会/收藏家协会理事“胡小伟”先生的收藏心得笔记及朋友圈图片,经作者本人同意署名并发表)
